光山縣杜崗村齊心加油干攜手奔富路
來源:
發布時間:
2018-05-17 02:02
5月17日,記者來到光山縣寨河鎮杜崗村,剛到村口,一片清澈見底的觀光湖首先映入眼簾,微風吹過,湖面碧波蕩漾,在村子主干道兩旁,一排排別墅建設得整整齊齊。近年來,杜崗村在村“兩委”的帶領下引資金、上項目,把曾經的“三無村”變成了令人羨慕的美麗鄉村。
村班子隊伍強起來
“你可能想象不到,杜崗村在2004年以前因為窮還被人看笑話,那時的杜崗村被稱為‘三無村’(無樓、無水、無電),用水難、行路難、住房難都是當時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。”杜崗村黨支部書記陳宏運說。
陳宏運下定決心要改變現狀。想發展就得爭取資金,但陳宏運考慮的首要問題卻不是如何爭取資金,而是先讓村里黨員干部帶頭做出改變。村黨支部首先通過對無職黨員設崗定責,引導黨員干部帶頭學習提高認識,帶頭服務群眾,打造一支想事、謀事、成事的村級班子隊伍。他說:“村看村,戶看戶,群眾看干部,只有黨員干部帶頭苦干,共同奔小康的夢想才能成真。”
班子隊伍強了,項目資金到了杜崗村,才能給村民解決實際問題。幾年間,村“兩委”班子用真誠換來了很多項目和扶助資金,并且經過招商引資成功引入總投資3000萬元的大別山生態科技園項目,通過進行蔬菜、花卉、果木種植和生態養殖,有效帶動了農產品銷售和村里勞動力就業,讓群眾得到了切實的利益。
讓村子靚麗起來
“從2007年起,我們就以改善人居環境為著力點,規劃調整土地465畝,計劃改建農民住房560套,目前已新建住宅別墅400多套,已經入住村民1300多人。”陳宏運指著一幢幢精致的別墅說。
董益春是杜崗村最早一批外出創業成功人士,他投資1200多萬元,在村里興建了招待所、幼兒園、水庫等公益設施,目前,杜崗村各類公共設施完善,而且村內實現硬化、亮化、綠化和美化,投資建設垃圾處理工程,硬化村內道路20多公里,新建文化廣場1200平方米。
村民崔桂林住的是村里第二期規劃建設的別墅,上下三層共264平方米,房子買下來花費26萬元,崔桂林的丈夫在本地做外墻漆工程,崔桂云在家打理著近50畝水稻,兩口一年的收入有20多萬元。崔桂云高興地說:“俺這房子買得早,但是去年才裝修搬進來,和老宅子比著用燃氣方便多了,雖然現在都流行在城里買房,但我們沒想著離開杜崗。現在我們這環境也好,交通也方便,出門就有文化廣場,生活比在城里舒服多了,鎮里和縣里來我們村湖邊玩的人可不少呢。”
不等不靠發展鄉村游
陳宏運對杜崗村未來的發展計劃很明確,項目建設是最大的發展“引擎”,只有高定位、高質量的發展,才能實現鄉村的跨越式發展。他常對村干部說:“想發展不能光等政府幫,我們得主動,幫助是有限的,我們自己努力那才是實打實的。”
眼下,村“兩委”立足當地的氣候資源、生物多樣性資源和生態環境資源,按照生態產業化、產業生態化的思路,大力發展具有市場競爭優勢的特色產業,計劃把全村的土地流轉過來打造“三百園”(百花園、百果園、百茶園)開展鄉村游,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,讓群眾富在家門口。
陳宏運告訴記者,目前百茶園正在積極籌建,已經流轉了380畝土地。打造這個“三百園”有兩個主要目的,一是解決村里富余勞動力問題,不但流轉土地的村民能得到土地流轉費,還視個人情況來安排不同勞動強度的工作,能干活務工的有工資,干不了的一樣有分紅。二是通過“三百園”最終能達到生態觀光旅游的效果,發展旅游能帶來人流量,有人來就能開辦農家樂,銷售本地特產,這樣杜崗村才能持續發展。
陳宏運說:“我們準備通過‘三百園’的項目來帶動杜崗的經濟發展,帶動老百姓致富,使全村的人能留得住、安得心。”
SHORTCUT MENU
快速導航
聯系我們